刊頭攝影:FST49李武松
1/PLE 是 Photo Literacy Education 的縮寫,
PLE就是「訓練學員能夠拿影像當文字使用」的教育。也是迎向「攝影4.0版時代」為手機傳播社會培育「影像傳播專業」人才所需的攝影教育。
2/人類文明從2010年代起就進入「攝影4.0版時代」了。
一言以蔽之,「攝影4.0版時代」就是攝影所得的影像主要靠「網路 web」甚至是「手機 mobile」傳播的時代。而之前,從「攝影1.0版時代」到「攝影3.0版時代」都是影像主要靠報紙、雜誌等「紙本媒體 paper base media」傳播的「紙本傳播時代」。
3/同樣是攝影,同樣是攝影所得的影像在傳播的需求上,在「手機傳播時代」與「紙本傳播時代」專業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對攝影應該有的思考方式以及影像使用法卻有全然被顛覆的巨大差異。
第一個巨大差異是:紙本印刷時代「印刷影像」時影像解析度必須要 320dpi,而手機傳播時影像解析度只需要 72 dpi。兩者在「影像精緻度」的要求相差4.4倍之多。
第二個巨大差異是:影像傳播載體面積的巨大差異。紙本傳播時代影像必須藉著「雜誌、報紙、課本、書籍」等各種紙本媒體傳播,而手機傳播時代則主要藉著「手機面板」或 「電腦螢幕」等數位載體傳播來自網路的影像。前者觀者在每一次觀看時,影像載體的閱讀面積平均為1843.8平方公分(以LIFE周刊對開雙頁為例),後者只有77.1平方公分(以iPhone X 面板為例),兩者影像傳播載體面積相差達23.9倍之多。
4/在「影像解析度」上相差達4.4倍的差距,使得紙本傳播時代,專業攝影家的專業工作要花更多心血注意「影像原稿所需的影調微細變化的精緻質感」。
而手機傳播時代,因為只需要72dpi的影像解析度,影像原稿就無需過度注重被稱為「攝影硬實力 Photo Hard Power」的關於影像外觀影調細微變化的精緻程度。
相對的,影像傳播工作者必須付出更多心力在被稱為「影像軟實力 Photo Smart Power」的「影像如何(在潛意識的層次就)感動觀者、影像如何左右觀者的行為與價值判斷、「影像訊息如何精準傳遞給觀者」等「影像訊息傳播」議題上。
5/在「影像傳播載體的面積大小」上,手機傳播時代觀者閱讀「手機面板」與紙本時代觀者閱讀「視覺雜誌」時,「影像訊息傳播載體面積」相差高達23.9倍之多,觀者在閱讀影像時「閱讀行為」當然會大不相同。也因此從影像訊息發送端在影像傳播上;讓諸如「影像呈現」、「影像主要內容設定」等「影像訊息傳遞方式」會產生明顯差異。
第一,紙本傳播時代觀者的「觀看型態」比較偏向「休閒時觀看」,觀者「每一次觀看時間比較長」,觀看時相對的比較「集中精神觀看」,也比較「緩慢觀看」,屬於「品味型、思考型觀看」。
同時,因為在觀者的每一個閱讀瞬間「影像載體視野面積」有1843.8平方公分之多,而且,紙本傳播對影像解像力有320 dpi以上的要求,首先,觀者對印刷影像光學品質(影像影調層次與色彩細節等)會有較高、較精緻的要求。
紙本傳播時代觀者特有的「品味型、思考型觀看」,也會讓觀者往往會從故事開頭到結束為止進行「完整觀看」,觀者在影像品味上的也傾向要求「內容的豐富性」,比較是「文化性閱讀」。因此從影像訊息發送端關於「影像呈現」的思考比較偏向:「多張影像並列、多張影像間差異多樣變化、影像間即時脈絡訊息也比較豐富」。
換言之紙本傳播時代,「影像使用」比較擅長諸如報導攝影、專題攝影之類長篇幅的「敘事性影像」的使用。
第二,手機傳播時代觀者的「觀看型態」比較偏向「幾乎隨時隨地」都在觀看,但是每一次觀看時間傾向「短暫化、零碎化」,屬於「瞬間型觀看」、「決斷型觀看」。
又因為手機面板上觀看的影像解像力只有72dpi,先天上手機面板就「無法呈現影像較多層次與色彩細節」,加上觀者每一次的觀看瞬間,影像載體的面積只有77.1平方公分,影像載體往往只能夠「一次呈現一張」,影像內容的呈現上「完全沒有讓多張影像之間呈現即時脈絡」的空間可言。影像的使用比較不利於「敘事性影像」。
加上,手機與生俱來的「貼身性、隨機性」,和每隔七天(周刊)甚至一個月才能夠看到一次(月刊)的紙本傳播相比,手機傳播最擅長的「任何一秒」都可以在觀者手機上出現的「隨時推播 Push notifications」就會讓觀者要求影像外觀與內容的「親密、多變、新鮮」。
因此手機傳播時代,影像使用法最需要的就是:「直覺式影像訊息」,講究的是「近距離、親密感、快速、新鮮、亮眼、多變」,期待影像具備「從潛意識層次」影響觀者價值判斷改變觀者行為模式的訊息。這也是「快時尚」出現的時代背景。
6/綜合以上所述,「攝影4.0版時代」社會對影像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從以「攝影硬實力」為主要訴求的「專業攝影師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轉型成為以「攝影軟實力」為主要訴求的「影像訊息傳播專業人才 Image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世界知名的攝影大師、攝影理論家路易斯‧巴茲 Lewis Baltz 說過的這句名言,最適合用來總結「攝影4.0版時代」的時代精神。他說:
「人人都會拍照,困難的是:如何思考它們,組織它們,然後試著用某種方式使用它們,好讓某種意義能夠從它們中間被建構出來。這樣,才是藝術家創作的真正開始。“Anyone can take pictures. What's difficult is thinking about them, organizing them, and trying to use them in some way so that some meaning can be constructed out of them. That's really where the work of the artist begins.”」
7/攝影4.0版時代就是「懂得多元理解影像,懂得如何使用影像」成為專業攝影師核心價值的時代。攝影4.0版時代專業攝影師的關鍵性實力在於:
會多元解讀影像:能夠充分理解影像承載的三層訊息,清楚明白影像訊息的特質,影像與文字、繪畫、音樂等其他訊息軟媒的差異。
會挑選影像:會依不同傳播目的挑選正確的影像來使用。
會使用影像:會依不同傳播目的,將對的影像,用對的形式,放在對的地方。
會組織影像群(會編輯照片):會依不同傳播目的使用對的形式組織影像群,讓形式幫助內容,讓影像群裡每一張影像三層訊息與其它影像的每一層訊息相互交叉作用,共鳴出全新的;更深刻的;形而上的訊息。
會讓自己的影像傳播體口條更清楚Eloquently:具備強而有力的影像寫書寫文筆,讓自己組織的影像群具有雄辯力Eloquence,更能夠依傳播目的說服觀眾。
會使用影像訊息傳播空間進行高效率的影像訊息傳播:懂得在書冊、海報、折頁簡介、說明書、官網網頁、社群媒體等不同的「影像訊息傳播空間 Imag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pace 中,依照傳播空間的特性,挑選對的影像,用對的形式組織影像群,進行最高 效率的影像訊息傳播。
8/視丘攝影藝術學院日間部,不僅是一個將世界先進各國大學攝影系四年與攝影研究所碩士班兩年共6年課程(因應台灣特殊環境)濃縮成一年課程的台灣唯一的攝影系,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攝影系。早在2001年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就洞察先機,認為影像承載的「形而上內容」才是攝影家影像創作作品的價值所在,開始施行 PLE 的初級課程:「影像中的視覺語言及其結構」。讓學員從認識「視覺語言是什麼?」開始,認識影像所承載的三層訊息。
此後歷經將近20年的延伸發展,視丘終於在2018年前後完成了;拿影像當作文字書寫形而上內容所需的:1/識字、2/書法、3/造詞、4/散文、5/影像小說與影像裝置展,共五個階段的完整「影像訊息讀寫教育系統 Photo Literacy Education」的艱鉅工程。
9/從1987年就開始起步的視丘攝影藝術學院日間部「全能專業攝影人才培訓班」,33年來一直都是台灣唯一採用從精密素描、西洋藝術史、視覺心理學、影像傳播原理、大師作品研究等理論與歷史源流到大型相機、人像攝影、建築攝影、美食攝影等實戰技術,進行全方位攝影教學的攝影私塾大學。2019年10月開學的第62屆就是視丘日間部「全能專業攝影人才培訓班」的最後一屆。預定在2020年7月開學的視丘日間部新制課程將是 PLE「影像訊息讀寫教育」的第一屆。
10/視丘日間部舊制的「全能專業攝影人才培訓班」與新制的「PLE影像訊息讀寫教育」有兩個主要差異。
第一,必修的堂數不同。舊制的「全能專業攝影人才培訓班」全部必修課程共有282堂課。每堂課三小時,全部課程共846小時。新制的「PLE影像訊息讀寫教育」全部必修課程共190堂,每堂課三小時,全部課程共570小時。
第二,舊制「全能專業攝影人才培訓班」的282堂與新制「PLE影像訊息讀寫教育」的190堂之間相差的 92 堂課程,在新制實施中將成為同學可以與專修班同學共同選修(選修人數滿額開課)的課程。如:大型相機操作、商品攝影、建築與室內設計攝影、時裝攝影、婚紗攝影、美食攝影、動態攝影等等。其中,除了動態攝影外,這些專業攝影的各種分科在「攝影4.0版時代」以手機為影像主要傳播媒體的市場中,估計都是將會逐漸萎縮消失的專業攝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