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寶 1996.7.7
從世界各國的攝影發展史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各地區的攝影藝術是否能迅速蓬勃的發展,和該地區是否擁有強有力的攝影團體以及理想的作品發表園地,有密切的關係。
在 1853 年,在英國成立的倫敦攝影協會是世界最早的攝影團體。這個團體成立當初,對攝影是藝術還是科學的爭議,不但幫助當時的攝影家更加認清攝影的本質,也促使愛默生提倡他有名的(自然主義攝影),1893 年左右,倫敦一個攝影團體連合圈,固定每年舉行一次會員的作品展,他們稱這個年度展為(沙龍),這就是今日國際攝影沙龍的根源。1895 年,聯合圈的同志出版了一本年度的專刊,稱為 Photograme of the year。這本年鑑不但是往後所有攝影年鑑的濫觴,也對全世界的攝影有莫大的影響。這個因素,正是英國攝影藝術發展初能夠執世界牛耳的原因。
1828 年德國的烏蘇泰因報社發行了一份叫「烏蘇泰因甸波」攝影日報。這份報紙以照片為主,但刊登的並不是新聞照片,而是闡明攝影家對某一主體的見解所作的系列性報導。這份報紙在出刊後立刻得到熱烈的反應。使得以報導攝影為主的畫報,週刊在德國大行其道。進而成為當時新聞刊物的主流。這些發展正是德國在戰前成為報導攝影重鎮的原因,同時也培養出許多有名的報導攝影家。
在美國,先有東部的二九一畫廊(1902 年),後有西部的 f64 團體(1932 年)。二九一畫廊不但鼓勵、發掘了許多年輕的攝影家和現代畫家,畫廊的主人史蒂格立茲和他的「攝影分離派」攝影團體更影響了無數後人。此外,生活雜誌的刊行以及各種財團、基金會對攝影家的獎金支持也都促使美國成為現代世界攝影大本營。
在日本,極端發達的出版商則是日本攝影發展的最大原動力。日本不但是世界各國中擁有最多攝影專業雜誌的國家,日本的各種文藝性雜誌也是許多攝影家的主要工作來源。今天的日本攝影家不但有無數的雜誌可以發表作品,攝影機材廠商提供的場地之多也是世界僅見。因此日本的攝影在世界攝影中佔據重要地位已是指日可待的。
那麼,我們臺灣呢?眾所皆知臺灣攝影發展一直缺乏強勁的原動力。民國四十年左右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日子。那是鄧南光、張才、黃則修的臺彎攝影沙龍(攝影團體)和美而廉畫廊的努力及配合的成果。可惜的是這段時間並沒有維持太久。之後,雖然有 V-10 現代視覺藝術群出現,但是也僅僅止於閃現而已,整個環境依然缺乏持續而強勁的動力。
民國七十一年底,爵士攝影藝廊的出現,對國內的攝影發展影響甚大,七十一年底開始,以爵士藝廊為中心出現的一連串攝影展不斷為國內冷漠已久的攝影界帶來一股活力,更刺激了許多攝影同好,衍生了許多精彩的作品發表。這段期間可以說是臺灣攝影的第二開花期。
可惜的是爵士開館後的熱潮和活力到了最近似乎逐漸無以為續,不但爵士之外的其他場地很少展出攝影,在爵士也很久不見精彩的內容了。這種現象或許和國內仍然缺乏強有力的攝影團體有關。理想的展出場地固然能刺激現有的作家製作作品、展出作品,但是畢竟無法積極培養新血。有組織、有活力的攝影團體則是能在相互討論中,辨明見解,激發出新產品創作動機。團體的例行活動則能吸引年輕的同好,提供學習經驗,減少學習過程間的失敗、縮短學習時間。攝影團體若能固定的引進國內外的新知、新觀念,更能早期開發後學的智慧,發掘出強勁潛力的新血。
最近在臺北的年輕攝影朋友們之間,已經有好幾個攝影團體出現,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這些團體的活動似乎只侷限於「客氣地」欣賞彼此作品或邀請來賓做蜻蜓點水似的演講而已。我們認為一個攝影團體要成為有益成員的存在,首先應該有強有力的領導中心,其次對彼此的作品及創作動機、態度應該做尖銳而徹底的討論。因為鮮烈的創作慾望或對事情的清礎認識,往往源自於同好相互間毫無保留的辯論。
此外,對世界攝影思潮的形成與發展的認識,以及掌握世界現代攝影的脈動也相當重要。(普遍缺乏外語能力,以及國內外之間缺乏理想的溝通管道,正是日前臺灣攝影發展上的隱憂)唯有認識歷史,了解別人,才更能清楚的認識自己。
除了期望國內能夠有壯大而有效率的攝影團體出現,以便帶動國內的攝影風潮之外,我們也期盼國內能夠早日出現一份理想的攝影專業雜誌,成立攝影專業圖書館。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培養土壤,讓更多的後起之秀在營養充份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Copyright © Wu Jiabao.
著作權為吳嘉寶所有,任何形式的複製,均應事前徵得作者的書面同意。